当前位置: 首页 > 要闻 > 列表

撞了一下,苍南的陈大爷吃饭抓不稳筷子,医生说……

来源:腾讯网    时间:2023-08-27 10:59:29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
(相关资料图)

半月前,78岁高龄的陈大爷在和家人吃饭时不知为何突然抓不稳筷子,并且家里人发现陈大爷近两天走路也与往常不同,一瘸一拐。想起平时常看到的科普,以及周围邻居聊天时偶尔讲起哪家的长辈因“中风”瘫痪在家。陈大爷的儿女们急忙将陈大爷送至苍南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。急诊科医师完善了急诊头颅CT检查后发现原来不是“中风”,而是慢性硬膜下血肿,需要手术治疗。

可好端端的,陈大爷脑袋里怎么就出血了呢?在神经外科医生耐心询问下,这才揭晓了谜底。原来是发病一个月前,陈大爷头部不小心撞到了门,当时也没注意到有什么不舒服,又担心影响到孩子们上班工作,就没告诉家里人,谁知道一个月后才出现了右侧手脚没力气的症状,并发展到需要手术治疗的地步。

在明确诊断后,陈大爷于我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,术中过程顺利,术后右侧肢体肌力即刻恢复正常,并于一周后头部伤口拆线后自行步行出院。

那么,什么是慢性硬膜下血肿呢?

慢性硬膜下血肿(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, CSDH)是血液集聚在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形成的慢性占位性病变,常在头部外伤3周以后形成。每十万人中即有1-13.1人发病,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,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率不断升高,80岁以上老年人年发病率可达127/10万人。

那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危险因素是什么,我们又该如何去预防呢?

慢性硬膜下血肿首要的危险因素即外伤,许多中老年人头部外伤后未予重视,未前往医院就诊,最终从急性硬膜下血肿进展为慢性。

也有部分患者,当天或次日行头颅CT检查,未发现颅内出血,过了1至2周甚至1月后才出现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,近一步检查才发现颅内出血。这是因为外伤等原因导致硬膜下腔局部血液和 (或)脑脊液聚集,炎性细胞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大量分泌聚集,导致血肿壁上幼稚血管的大量增生、血管内皮细胞受损、缝隙连接开放、通透性增高,并导致循环中的物质不断渗漏,血肿逐渐增大。

因此,不能认为,头部外伤后CT检查阴性就万事大吉了,如果逐渐出现头痛、恶心、呕吐或单/双侧肢体乏力,行走不稳,记忆力减退,甚至癫痫发作,神志昏迷等症状,就要高度警惕慢性硬膜下血肿了。

对于高龄患者,特别是因心脑血管疾病服用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、华法林、利伐沙班等抗血小板/抗凝药物的,建议伤后两周常规复查头颅CT。

除外伤外,有约50%的患者是自发性出血,可能与长期应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;反复或突然的胸腹压力增高(如难产、便秘);开颅手术;血液病有关。

如是自己或家中亲戚确诊了慢性硬膜下血肿,该如何治疗呢?是否必须进行开颅手术?

首先,我们要正确认识开颅手术,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,颅脑手术的成功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。且绝大多数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手术不需要“大动干戈”,只需头皮做4-5公分的手术切口,磨开硬币大小的颅骨骨瓣,即可在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完成手术,即使是高龄患者,也可耐受手术风险。

其次,若患者硬膜下血肿量不多,且无症状或症状较轻,也可尝试药物保守治疗。神经外科医师会根据患者年龄、出血量、症状、基础疾病等综合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。

最后,还是要提醒广大老年朋友,在日常生活中要小心活动,预防外伤的发生,小心跌倒,远离易受伤场所,如不小心受伤了,也勿要粗心大意,须及时就医,听取专业医生的建议,不听信虚假宣传,不乱用活血药物。

来源:苍南县人民医院

图文来源:神经外科白永峰(文) 网络(图)

X 关闭

Copyright © 2015-2023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3005074号-40

邮箱 : 5 85 59 73 @qq.com